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安排,意义重大。会议定调明年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强调“新发展格局”、“需求侧管理”、“产业链自主可控”、“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新基建”、“租赁住房”、“资本市场改革”等,传递重大信号。
会议肯定今年经济成果
会议首先肯定今年经济成果,“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中国在控制疫情和恢复生产方面走在全球前面,展现了中国巨大的体制优势和经济韧性,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的成果离不开我国特殊时期的超常规、宽松的政策,比如减税降费政策、扩大信贷规模和债务市场的政策、加大投资等,纾解了企业经营困难,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对稳定经济和扩大需求、扩大供给等各方面的发展均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同时,会议也表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展望2021年,就业、收入和消费低迷,小微企业仍然十分困难,金融风险频发,投资面临回落压力,出口高增难持续。因此,对经济形势不能盲目乐观,慎谈货币政策收紧。
会议继续强调高质量发展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
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摆在明年八项重点任务之首。
近期,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月球“挖土”,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国家科技攻坚的“定海神针”,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势在必行。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未来企业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锻造前沿技术,努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中国要发展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技术,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重点在于支持基础领域,组建研发联盟攻克技术难关,加快科教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
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
会议提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宏观政策2019年表述是“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2020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这意味着明年政策总体方向将会有所收紧,但不会“急转弯”,政策转向将会比较温和。
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超常规政策将向常规政策调整,但不会过大收缩,政策不会出现断崖式变化。今年为了对冲疫情影响,加大了减税降费等财政政策力度,但一些项目不是短期就能完工的,今年新开工的项目,后续仍要尽快建设好、发挥作用,所以积极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会加快,财政收入形势会相对较好,明年仍有防疫需求,抗疫特别国债可以继续发行,专项债规模可以维持今年的水平不变。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灵活,是需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调节,如果经济恢复速度较快,部分阶段性政策可能退出;精准,是要求流动性更加精准滴灌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支持;合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流动性将保持在合理水平;适度,既不会让市场感觉到“缺钱”,也不会“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在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会议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应该继续发展国内市场,当前全球价值链中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国。在过去的10到15年里,中国在这些价值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中间产品领域,这一形势还将持续下去。
构建新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基础。要把握当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大调整趋势,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发展区域布局,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推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有序健康发展。
产业链现代化除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还要考虑体制机制层面的优化升级。通过“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此外,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企业高效参与国内外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各领域的合作,同时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重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核心资产,随着头部企业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平台容易形成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话语权加重,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互联网巨头拥有强大的数据垄断优势。
如今在国际市场,科技巨头可能通过其垄断地位收取更高价格,甚至侵犯用户数据权,科技反垄断已是全球现象。
理论上,他们可以凭借数据垄断优势,切入到任何一个行业,零售、金融、生活服务等等。就像央视评论的,“一旦在某个领域形成垄断,它就会妨碍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最终也会损害公平以及创新。”长期以来互联网企业在购物、外卖、出行、社区生鲜等多个民生领域跑马圈地,诱导过度消费、“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见不鲜。互联网垄断很容易带来财富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富者更富。部分互联网平台,借由资本力量,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形成新的“大而不能倒”公司,资本如果无序扩张可能带来风险。
基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多元化的场景优势,中国的电商已经很强大了,它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但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应该有社会责任,他们有资本、有人才、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有足够的实力,人们期待互联网巨头们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
会议强调需求侧管理
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12月11日政治局会议提出“需求侧改革”,此次公报中改为“需求侧管理”,结合明年的八大重点任务,可见消费扩内需再次被提到重要地位。
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前提下,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既有利于供给结构优化和供给质量提升,又能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健康持续增长,从而实现供需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要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粮食安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会议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和农副产品必须立足国内稳产保供,以国内市场的稳定性应对未来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近些年,我国种业有很大进步,水稻和小麦种源能够做到完全自给自足且有竞争力;玉米和大豆种子基本自给,但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一些适宜设施栽培、加工专用的蔬菜品种仍需要进口。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我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亟需加大育种核心技术创新。如果我国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那么我国的“菜篮子”“米袋子”就可能受制于人。
解决好种子问题,瞄准的是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不只是要把饭碗端得更牢,也是为了让14亿人吃得更好。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师董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中和正道集团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