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文章强调,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文章指出,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习总书记亦在本次文章中指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推动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优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还比较严重
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与科学家座谈时直言自己感到“不安”,李克强指出,现在依然有些旧的条条框框,束缚着科研人员的手脚,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解决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经费管理、人才评价、成果收益分配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既赢得社会尊重,又获得应有报酬。总理说,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好多遍,有关方面发过文件,科研人员也为此鼓了许多次掌,但具体到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让我感到不安。总理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客观上会捆绑住科研人员的手脚,于国于民都不利,一定要加快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阶段,“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还比较严重。我国当前的科研体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执行层面有些措施仍没有落实到位,这也是总理直言“感到不安”的原因。
在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出版了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用制造业产值、劳动生产率、研发强度等18个指标对世界制造业强国进行打分,结果是美国以169分遥遥领先于三个制造业立国的强国:德国(126)、日本(117)和中国(111)。除了制造规模类的指标,中国对美国的大幅领先。在制造业品牌、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强度等领域,近7年分数差距仅仅缩小了3分,2019年与美国差距甚至还有微小扩大。
产业链中低端受制于人
近日,欧菲光收到境外特定客户(苹果)的通知,特定客户计划终止与欧菲光的采购关系。这意味着欧菲光每年将至少失去超100亿元的订单,全年营收直接被砍掉了22%,且苹果大客户的订单几乎是最稳定的,未来增长也是最确定的。
无论是苹果产业链,还是特斯拉产业链,真正最具备核心技术、利润率最高的关键领域,其实都掌握在外国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中国企业,只能赚取少量利润。当苹果等外资企业需要占领中国市场急速扩张时,将竞争最大、门槛最低的模组、精密件留给中国,他们给设备、给软件、给资金、给技术支持,让供应链离不开自己,中国零部件生产企业也随之产能大幅释放、业绩亮眼。但当这些外企壮大之后,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之后,一些外企便把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产业搬回国内或者外迁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产业链中低端受制于人,具有核心技术的外资企业,用二十分之一的利润,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让他们组织最优秀的人才为它服务。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高度全球化的分工格局中,我们只能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徘徊。
基础研究计划应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
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积淀,而我国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只有过去二三十年,相对而言时间还比较短。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进步迅速,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专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基础研究已不再是探索自然的“纯科学”,它既要关注世界科技最前沿,更应解决国家在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基础理论、基础材料等存在短板,在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部分基础研究领域缺乏长期坚持,同时,科学计划实施周期过短,资金投入、项目支持等机制还需优化。部署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引领国际科学前沿为标志的基础研究计划,针对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相关计划也应该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总经费的比重首次超过6%,“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了1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进行重大项目布局
业内专家表示,在每一个重点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国家要高度重视系统性共性技术的突破,注重产出基础性、体系性的重大成果;要重点布局涉及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项目或重点任务,比如新材料、高端精密科学仪器等。
我们在对关键性领域进行重大项目布局时,要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出发考虑,高度重视技术标准是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是产业发展的底层规则,突出技术制度设计和技术规则构建。
“卡脖子”技术看似是一个关键技术点,背后却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我国要尽快启动一批前期论证成熟,且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要特别重视共性技术研究,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技术体系的高级化。
制度创新 打造科技创新链
科技创新链一般包括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品开发等。基础研究的科研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事情,产品开发是产业企业的事情,相比而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很薄弱,很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转化落地。建议制定相关各方在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甘肃省科技厅披露,该厅与甘肃省工信厅联合印发了相关文件,鼓励甘肃省内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组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的新型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此举以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研发创新组织,既充分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撬动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的投入,能够积极推动技术共享,实施技术转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此外,当前亟需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不同层级行政机构和执法队伍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工作。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很重要,必须汲取一批基础研究的顶尖科学家,在各个领域布局,最后形成突破,为中国的核心技术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激励原始创新的评价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合作,集中培育一批原始创新研究基地和科研团队,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应丰富人才评价标准,培养产业链关键技术人才,建立起对各类研究一视同仁的人才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重大科技工程实践中锤炼青年人才。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师董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50人、中和正道集团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