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国报道杂志发布了“让中小企业恢复元气,注入确定性比减负更重要”的文章。
文章指出,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在这一大额红包背后的税费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最为受益,其中近八成个体工商户2022年无需缴纳税款。
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学家周德文表示,遭受三年疫情冲击,很多中小企业“回血”之路漫长,政策的推出应不仅让企业临时性减轻负担,更要科学地延续和调整,带给企业稳定的预期。
市场萎靡,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叠加疫情冲击,中小企业深陷囹圄之中,疫情发生后,尤其是去年以来,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是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的重点工作。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周德文长期关注中小企业命运,他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其应对超预期挑战。其中,财政、金融政策的助企纾困作用尤为突出,包括实施“真金白银”的留抵退税、减税降费、普惠小微贷款等政策。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0日,留抵退税合计超过2.3万亿元,超出年初预定目标。制造业以退税4844亿元、占比25.8%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到93.1%,共享受退税9178亿元,金额占比39.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企业成本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企业税费负担整体呈下降态势,2018年至2020年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年均下降0.87个百分点,超过66%的样本企业平均税负已低于5%。在此背景下企业仍感觉成本压力大,业界认为,这缘于企业承担了不可转移的公共风险。疫情即为一个直观案例。
前述报告认为,疫情导致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或公共风险水平上升时,企业成本会普遍上升,企业、投资者、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还会因看不清未来趋势而改变其行为模式,这些将使宏观经济整体收缩。
周德文向记者表示,“休养生息”的说法非常形象,“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经过三年疫情企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特别是2022年散发疫情时常出现,企业很少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开工率和产能。
让企业休养生息,最重要的是恢复预期。周德文向记者强调:“疫情削弱了很多人的意志。企业家的信心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来自于各级政府的支持。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最重要的就是政府要站在企业一边。”
放眼经济发展全局,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扩内需才是问题的关键。扩内需过程中,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要继续就位,并根据实施情况和经济恢复情况决定其是否延续、调整或退出,给企业稳定的预期。
周德文还提醒,中央政府“鞭长莫及”,近几年出现过地方落实中央政策时领悟不到位和层层加码的现象,还有地方政府未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诊断性”出台扶持政策,大搞“一刀切”。“事实表明,这里面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今后要在加强管控和整改上多下功夫。”他说。
文章还指出,为实现稳增长目标,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很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已经明确将继续延长实施。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从政策支持、融资促进、扩大需求、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等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其中,提出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鼓励大型企业和平台机构发布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采购清单,开展跨境撮合活动,为中小微企业开拓更多市场,创造更多商机。
事实上,疫情是一次“黑天鹅事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正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始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业内人士认为不可回避的是,近年来,来自这一方面的压力,再叠加三年疫情影响,将民营企业的脆弱性展现出来。
在周德文看来,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小企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小企业稳则经济稳、就业稳、预期稳,眼前的政策利好对摆脱困境意义重大,企业同时应转变对减负政策的依赖心理,积极主动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而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长期发展目标而言,如何把握住政策机遇,提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始终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原文《中小企业“复元”:要真金白银,更要稳信心》 作者: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