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对于民营汽车品牌来说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曾经在国内小有名气的重庆力帆集团却因为自身债务问题濒临破产。
不过近日力帆集团的似乎迎来了转机,还推出了新款汽车,业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说到力帆集团可能很多人印象并不深,但在重庆地区却是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1992年,已经年过五旬的尹明善先生创立了力帆集团,起初公司主要从事摩托车的制造与销售,后来逐步发展为国内摩托车制造与出口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消费与产业升级,力帆集团又瞄准了汽车行业,如果能够成功打造力帆汽车,力帆集团的发展和影响力,势必走向一个新的台阶。力帆的发展策略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前期力帆汽车确实也取得一定成就。
然而近些年,由于力帆集团企业家族式管理弊端凸显、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加之客观环境变化等诸多原因,力帆汽车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产销量断崖式下跌,赖以支撑的海外市场也遭受重大损失,汽车全口径销量由2017年的约13万辆降至2019年的2万多辆。
为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风口,力帆先后投入约50亿元发展新能源电池及整车,但因产品质量、设计定位、技术路线等缺陷,基本无法正常销售。同时,公司在下游共享汽车领域的的巨额投资也以失败告终,只有摩托车领域还产生收益,但也不足以覆盖公司巨大窟窿。
在发生债务问题后,公司饮鸩止渴大规模采用财务票据、民间借贷等高杠杆融资,年财务成本高达15亿元,最终陷入资金链断裂、主业停滞的危机。
2019年,已经82岁高龄的尹明善欲再次出山,奈何此时的力帆已经病入膏肓,债务危机已经波及集团的各个方面,已无力回天。
虽然公司为化解危机也进行了一系列自救行动,但债务过高,未有明显改善,力帆集团面临破产的风险,一旦破产清算,债务平均清偿率将不到10%,金融机构无抵质押债权将清零,近6万名中小股东血本无归,约6千名员工失业,殃及2千余家汽摩配套企业。
破产重整可能是力帆的唯一出路,但力帆重整的难度不小。
后来,重庆政府介入帮助力帆集团危机化解中,并牵头与国内多家大型汽车厂商洽谈引入战略投资,彼时汽车行业也面临下行压力,多数车企表示无意参与力帆重整。
2019年9月,经过与吉利集团的六轮交流下来,双方达成了切实可行的破产重整及引战方案。
2020年4月重庆两江新区、吉利科技集团和金杜律师事务所、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普华永道咨询有限公司等中介机构共同组建力帆重整项目组,着手开展司法重整工作。项目组秉承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出股权+债务+资产+运营’一揽子重整方案。
重整后企业依然保留“力帆”名称,确保这个重庆民企旗帜不倒,同时吉利方面将对力帆全面赋能,继承好传统、注入新理念,迅速实现产业突破。
重整完成后,力帆科技负债率大幅降低。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力帆的负债总额为67.29亿元,较年初减少98.45亿元,降幅为59.4%;而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较年初增加73.31亿元。
2021年4月,力帆科技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申请,成功“摘星脱帽”。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9.35%,实现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增长42.88%。2022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约12.5亿元、同比增长48.74%,实现净利润5085万元、同比增长220.54%。
中和正道董事会主席周德文表示:此次力帆破产重整是多方努力的结果,重整后的力帆财务指标不断向好,公司主营业务也开始逐渐恢复,并再次推出新车,也实现了重庆汽车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近年来通过破产重整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越来越多,方式和手段也越加灵活。大型企业重组过程中地方政府仍将扮演重要作用,但法制化和市场化将发挥更大作用。
中和正道深耕企业重组领域多年,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中和正道模式”帮助企业重新设计顶层战略,通过“企业重组”帮助企业,管控经营风险,建立防火墙,保护主营业务,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负债规模,甩掉各种包袱。同时通过“投资管理”帮助企业引入资金与科学管理,迅速释放企业产能,产生规模效应,实现销售额、利润同步高速增长,恢复企业造血功能,最终走出困局。